从黄淮平原,到戈壁荒野;从九州腹地,到西北边陲;从天中驿城,到新疆门户。王献芝使命在肩,初心如磐,辛勤耕耘在祖国边疆的三尺讲台,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与汗水,给边疆学生送去美好期盼。
“我愿做一束光照亮孩子们脚下的路。”这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英语教师王献芝的教育理想。自1986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她在高中英语教学这个岗位上已度过了35个春秋。
2020年4月,她带着校领导及家乡父老乡亲的殷切希望与嘱托,满怀着为祖国边疆教育事业奉献的坚定信念和热忱,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哈密市新疆建设兵团13师火箭第一学校。
由于疫情原因,王献芝老师一进疆就被集中隔离两周。解除隔离后,她立刻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很快就成为火箭第一学校中的一员。在过去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中,她肩负国家组织的信任,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用真挚的感情教书育人,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她时刻不忘援疆使命和责任,积极融入所援学校的工作生活,和当地教职工、孩子们建立了友谊,争做民族融合一家亲的参与者和援疆教育的追梦人。
尽心尽责 一招一式做好教学改革
进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教学阅历的教育工作者,王献芝深知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进疆为什么?是边疆学子的殷殷希望;是情系西北的拳拳真心;是党和人民的谆谆教诲。
进疆做什么?她应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边疆教育事业深耕细作。
她带来了河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她带领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倡导学案式教学,她要求教师规范教学环节,从教案书写、考试命题到阅卷流程做到统一要求,形成一套合理的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体系。
火箭第一学校,是兵团13师仅有的两个高中之一,是河南省援建的一所新高中。学校共有八个教学班,在职教师七人。初来伊始,学校就安排王献芝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英语课和学校英语学科教研组长。这两个班是学校的第一届高中生,70%是少数民族生,据说有些学生从高一才开始学英语,而此刻距离2020年高考仅剩两个多月了。
王献芝老师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在虚心向当地学校老师们求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仔细了解此前英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果断作出规划,一边给学生树立信心,一边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她积极与学生谈心,向他们讲内地的故事,讲外面的世界,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目标,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她充分利用早读有限时间,每天教50个单词,组织学生领读、背诵、听写。课堂上,她也从最基本的讲起,填空、改错、阅读技巧、考试技能等。她还挑出十篇作文,安排学生每周背一篇,这样恰好在高考前背完。课堂外,王献芝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主动进教室、进宿舍、进家庭,联系学生、联系家长,和学生做朋友。她非常主动和学生培养感情,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
她带领英语学科老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提倡学案式教学,即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探讨,老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扭转了过去英语课堂上学生不想学、不会学的被动局面。王献芝老师要求老师们应该规范教学环节,从教案书写、考试命题到阅卷流程做到统一要求,形成一套合理的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体系。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坚持,火箭第一学校第一届学生在2020年高考,有六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其余学生全进入了其他大学深造。
王献芝老师长期担任驻马店市二高英语教研组长,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自去年9月援疆以来,她带领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行《两研三备制度》等规章制度,逐步构建起“组团式”援疆长效机制。针对该学校青年教师较多的情况,充分发挥援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实施“青蓝工程”,推行“1+X”模式,探索梯级教师团队建设。一年多来,王献芝老师讲授公开课20余节次,极大提升了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
离疆留什么?王献芝老师高效的课堂教学和严谨治学态度,深得同事们的认可和称赞。我要把教学方法倾囊传授给每一个教师,我要把河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永远地留在火箭第一学校,王献芝老师如是说。
情怀致远 一言一行浸润教师职责
教师是学校永远的坚守者。送走一批学生,新的一学年又开始了,王献芝老师又承担起高二两个教学班的英语课。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教学任务艰巨,每天从早到晚长时间的讲课、备课、教研、批改作业,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而言,无疑是辛苦的。气候干旱,导致她鼻子出血,眼睛干涩,嘴唇干裂是常态。每天早晨天还未亮就要出发,从住处到学校有将近30分钟是路程。当地温差较大,外地人很难适应,特别是到了冬天还要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头顶湛蓝的星空,两边是空旷的棉田,宽宽的路上空无一人,对人的精神压力无疑是很大的。在困难面前,王献芝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工作热情从未减少,无怨无悔。
一切付出皆有回报,那些考入高校的学生时常会打来电话问:“老师,您还好吗?”有一次,考入和田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古再丽在电话上哭着说:“老师,我想你了!”电话这头的王老师顿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只有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给老师最大的激励和安慰。师生一起努力,共同前行,心连心的那种感情是厚重真实的,更是弥足珍贵的。
民族团结 一举一动巩固民族团结
“新疆哈密是多民族聚居区,援疆便意味着心为各民族所想;情为各民族所系;利为各民族所谋”。援疆中,王献芝老师时刻牢记习总书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嘱托,在日常的工作中时时处处践行着这份民族大爱。
火箭第一学校是一所多民族学生混合编班的学校,但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王老师发现少数民族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淡薄,参与度不高。王献芝老师本着教书育人的慈母之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及班集体的管理。高三(二)班班长祖丽皮耶姆基础较好,思想活跃,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但是王老师发现她最近情绪很低落,主动找她交谈后才知道,原来是她爸爸很早就去世了,最疼爱她的哥哥也和女朋友一起去到喀什做了志愿者。家里一下子空落起来,她很不适应。在王献芝老师多次的鼓励和帮助下,祖丽皮耶姆脸上又重新拾了笑容
在援疆支教“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王老师和祖丽皮耶姆结成了交友对子。王老师人生第一次到维吾尔人家里做客,深度融入体验他们的生活,适应他们民族生活习惯,品尝他们的美食。临走时,祖丽皮耶姆的姥姥拉住王老师的手说,我们两个千里相聚,你就是我的女儿。以后的日子里,王献芝老师每月抽空都会来看望一下她这位维族“妈妈”。在援疆的五百个日子里,王献芝老师以自己的爱心感染了各民族学生;以真情打动了各民族乡亲。
真心付出 一点一滴传递爱的奉献
王献芝老师将知识的光辉挥洒边疆,给那些边疆的祖国花朵注入新的生命,给迷茫的少年照亮了新的天地。她以“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里”的奉献精神,赢得人们的尊重;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进取精神,换来人们的钦佩;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功容易却艰辛”的奋斗精神,获得人们的信任。
在过去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中,她牢记自己的援疆使命和责任,积极融入所援学校的工作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她辛勤工作,热爱学生,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埋在心底,把昂扬的激情和深沉的爱献给边疆。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积极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援疆工作安排,从2006年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15年来不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去新疆支教。对此,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智济敏说:“我们选派精英教师将内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带到新疆,不仅要为当地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还要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近年来,驻马店市二高积极发挥优势、协调资源、汇聚合力,派出各学科骨干教师,输出技术、培养人才,在援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切切实实把党和政府援疆惠疆政策落到了实处,让当地各族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驻马店市二高援疆工作是学校积极参与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缩影。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和新疆哈密市火箭第一学校结成了对口帮扶对子,定期组织管理、教学人员互访,在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双方的交流合作极大提高了火箭第一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对此,智济敏校长说:“实施对口支援新疆是国家战略,培养一支敢担当、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百年大计,我们援疆教师克服自然条件恶劣、语言不通等困难,积极融入当地教育教学,在各自岗位上贡献智慧和力量,树立了二高教师的良好形象。王献芝老师是我校援疆教师中优秀代表。”
天山无言,天山上的雪,见证了援疆人的努力;戈壁无言,戈壁滩上的长风见证了援疆人的辛苦付出。在以后的岁月里,王献芝还将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为祖国边疆的发展,为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绵薄之力。
供稿:办公室 王献芝
编辑:王炜 王海翔 龚晨曦 付娟娟 徐明阳
审核: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