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科大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课时大概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总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
【主题情境】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一)研读教材和课标,提炼大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回望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将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再到遭遇挫折的的历史轨迹,并探究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认同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基本要求是:可讲述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故事,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局限性。可讲述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科学研究和革命活动的故事,解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可朗读《共产党宣言》的名言名句,分享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悟,表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可查阅十月革命的相关资料,讨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和十月革命的实践等角度,可以提炼出本课的课时大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本课课时大概念之上又可以提炼出学科大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二)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的学情分析
1.高一年级学生思维活泼,善于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强。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社会主义方面相关的知识,并且通过前一框的学习,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有了一定的把握。
2.学生对耳熟能详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缺乏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碎片化,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三)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石,强化“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知,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科学精神: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能够理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3、公共参与: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深刻的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成果的来之不易。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佐证学生理解大概念的评价标准
1、通过课本的探究与分享及视频素材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石。
2、介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之作《共产党宣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然后概括《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两个必然、一个政党、一个目标”。
3、按时间线索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首先着重介绍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播放视频素材,展示文字素材,然后联系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十月革命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实践历程,更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大概念视角下的议题式教学理念
本框题就内容本身而言,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创作的历史背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过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应用于实践,按此顺序教授教学内容,逻辑是十分流畅的。所以设计课件时并没有打破教材顺序,而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按时间逻辑梳理全框内容,分别设置了三大议题架构全部教学内容:首先,通过议题“空想社会主义为何难逃空想窠臼?”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然后,通过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介绍《共产党宣言》。最后,通过议题“科学社会主义经得起实践检验吗?”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再一次深度解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
【导入】通过展示资本主义世界残酷的剥削现状引出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然后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引出议题。
【议题一】空想社会主义为何难逃空想窠臼?
【情境1】请阅读教材P11页探究与分享,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展示。
总结结论(此处非教材正文内容,教师可以简化分析过程):
异:16-17世纪: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18世纪: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19世纪: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有实践尝试。
同:都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情境2】通过视频素材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然后结合视频和后人评价来设置议题:为何空想主义思想最终难逃空想的窠臼走向失败?空想社会主义客观上有何进步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议题,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情境3】在介绍完空想社会主义后,紧接着展示工人阶级的抗争运动,观看视频,引出议题:此时的无产阶级斗争如何有效避免斗争失败?由此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知识归纳: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说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历史前提。
【任务】论证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评价】学生互评。在每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毕后,由下一个小组的代表对其从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再通过老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同学们认真听老师分析讲解,跟随老师的思维,一起理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
【情境1】利用好教材资源和互联网资源,课前搜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过程完成议题:阅读教材P13-14探究与分享,请思考马、恩为何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形成的科学体系批判吸收了哪些理论?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一:将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相结合→创立过程科学
结论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唯物史观,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凸显理论基石科学;
【情境2】具体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如何体现出科学性的:先通过视频素材展示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然后通过与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总结出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
【情境3】介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之作《共产党宣言》,课件截取了里面一些典句,建议教师自己先行阅读感悟,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然后探究议题:《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然后概括《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两个必然、一个政党、一个目标”。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一个政党”:《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一个目标”:《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情境4】简要回顾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过程,学说本身包含的科学思想,来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几大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任务】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
【评价】学生互评。在每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毕后,由下一个小组的代表对其从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及诞生的标志,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再通过老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同学们认真听老师分析讲解,跟随老师的思维,一起理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
【议题三】科学社会主义经得起实践检验吗?
【情境1】按时间线索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首先着重介绍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播放视频素材,展示文字素材,然后设置议题:十月革命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如何解读十月革命的历史性意义?
联系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十月革命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历史成就: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情境2】介绍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重大挫折,引出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何启示?
依次分析结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避免;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
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只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曲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国情、实际结合,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理论+实际】
【注意,此处结论不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结论,联系教材内容总结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实践历程,更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任务】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评价】学生互评。在每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毕后,由下一个小组的代表对其从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十月革命的历史成就和意义,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再通过老师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课堂小结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
2、历史前提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理论基石
2、诞生标志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1、十月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课后作业
思维导图作业:
1、请你用“图示法”描绘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发展的曲折性与必然性。
练习作业:
2、请完成配套练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议学评价量表 | |||
小 组 评 价 | 维度 | 组别 | 评价等级 |
小组分工明确、配合度高、探究力强 |
|
| |
运用课时大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
|
| |
在课堂辩论中表现积极、思路明确,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
|
| |
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
|
| |
成 员 评 价 | 维度 | 姓名 | 评价等级 |
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
| |
与同学配合主动 |
|
| |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建言献策 |
|
| |
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