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科大概念】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
【课时大概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总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何以成为可能
【主题情境】1949-1978年中国的发展历程,见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研读教材和课标,提炼大概念
本课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内容承接第二课第一框,在必修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修一有两个大概念,一个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一个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本框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主要是让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产生政治认同,同时为第三课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第四课学习新时代新征程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基本要求是:“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本课的课时大概念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本课课时大概念之上又可以提炼出学科大概念“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
(二)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的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水平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思想表达诉求强烈,适宜采用议题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把生活经验迁移到教材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用心引导。
2.学生在历史中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对本课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逻辑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需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事件以及重要意义的把握,逐渐培养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学生生成对政府的信任,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三)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辩论,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艰辛探索,以及八大的召开的重要历史意义和探索时期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3.通过历史分析,使学生明白1956年到1978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让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四)佐证学生理解大概念的评价标准
1.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明白在近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够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艰辛探索中,体会到社会主义道路一路走来的不易,通过思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学生通过对1956-1978年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明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大概念视角下的议题式教学理念
本课在学科大概念“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统领下,以课时大概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核心,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设置议题、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五个要素进行教学。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课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何以成为可能”这一总议题统领教学。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现状为切入口,创设主题情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设置了确立、探索、成就三个模块,在对1949-1956年的分析中明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在1956-1978年探索的艰难中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以及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提高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和责任感,落实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二、大概念视角下议题式教学的实施
【总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何以成为可能
【导入】学生展示:提前搜集的新中国成立时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仅有5%。
1.用一个词概括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状况。
2.面对此情此景,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3.为完成任务,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教师引导:第一,近代以来的实践证明,其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现实上,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快速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很迫切。
模块一:建立——社会主义成为现实
【子议题1】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历史必然性?
【情境】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现在14.2亿) ,人均口粮200公斤/年(现在450公斤/年) ;工业基础几乎为0(现在是工业大国),外汇储备为0(现在31071亿美元),产业工人1000万(现在有1.78亿高素质制造业工人),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现在科学家工程师有3千多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现在4.1%),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人(现在每年培养的大学生有800万人);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现在22.96%) 。
(1)用一个词概括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状况。
(2)面对此情此景,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快速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很迫切。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够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够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活动】进行课前史料搜集,说出建国初期的现状,探究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任务】论证三大改造适合中国,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评价】学生互评。在每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毕后,由下一个小组的代表对其从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进行史料展示,能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时大概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历史事实,体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通过对艰辛探索的体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振,增强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政治认同感。追问“敢问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在何方?”,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探讨,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议学评价量表 | |||
小 组 评 价 | 维度 | 组别 | 评价等级 |
小组分工明确、配合度高、探究力强 |
|
| |
运用课时大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
|
| |
搜集到的丰富的历史资料,准确、生动地1949-1978年的历史事实,明白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
| |
在课堂辩论中表现积极、思路明确,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
|
| |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 |
|
| |
成 员 评 价 | 维度 | 姓名 | 评价等级 |
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
| |
与同学配合主动 |
|
| |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建言献策 |
|
| |
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