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春日之约 绽巾帼芳华——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组织三八节登山活动

为陶冶广大教职工情操,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团队意识,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在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2024年3月10日,我校组织130余名教职工,其中女教职工90余名,在陈有轩等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赴泌阳白云山、焦竹园开展主题为“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团结奋进共创二高辉煌”的研学旅行活动。

龙马精神启新篇 扬帆奋进正当时——我校举行2024年春期学生表彰暨励志大会

优秀!激情!为表彰优秀,树立榜样,鼓舞斗志,2月27日下午,我校在大操场举行了2024年春期学生表彰暨励志大会。会议由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家雷主持,全体师生参会。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召开各部门、中层干部2023年度工作述职大会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校隆重庆祝了建校50周年,回顾了办学成就,擘画了高质量发展蓝图,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增强了学校凝聚力,振奋了师生精神。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陈有轩在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五十年风雨兼程、栉风沐雨;五十年薪火相传、春华秋实。半个世纪的沧桑砥砺,屹立于天中大地的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立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迎来五十华诞。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全体二高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绘就了二高熠熠生辉的历史长卷。回望建校五十年光辉历程,是历届领导班子赓续接力、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是一代代教职员工呕心沥血、继往开来的发展史;更是一批批学子勤奋刻苦、开拓进取的成长史。

五秩风华 弦歌不辍 |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

木铎金声五十载,弦歌不辍育英才。12月28日,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原驻马店师范学校)校园内花团锦簇、彩旗飘飘,历届校友代表和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学校建校50周年华诞。

远征砺剑,少年当战——记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5公里远足拉练活动

图片 道阻且长,少年自当扶摇上。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1月4日,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级举行了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远足活动暨社会实践活动。用一场约25公里的徒步之旅展现二高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趣”享运动、“味”你喝彩——我校参加2023年“体彩杯”职工趣味运动会荣获佳绩

弘扬体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由市教育局、市卫健体委共同主办的驻马店市2023年“体彩杯”职工趣味运动会于10月25日至27日在驻马店市体育运动学校隆重举行。我校选派的代表队共52人参与了11个集体项目和4个个人项目的比赛,荣获了团体总分二等奖和多个单项奖的好成绩!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我校举办主题教育第一期读书班活动

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引导全校党员干部牢记职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根据我校主题教育实施方案,10月8日至10日,我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第一期主题教育读书班。本期读书班参加人员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党支部委员等共34人,学习形式采取党委书记专题党课、自学、分组研讨、集中交流学习心得相结合等方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2014年05月12日 11:28:25 来源:陈建军 访问量:2325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化学组  王保兰 

  本论文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在研究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化学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的标准及学生的特征,设计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一般处理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  高中  教学设计

1 高中化学课程和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本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国力和人才的竞争,全面提高国民的素养,首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目前,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不同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造能力的政府行为” [2],在此背景下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1.2 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的现状

关于高中课程现状,国内不少机构和学者做过调查。为深入了解高中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许多数据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有69.8%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13.2%的学生认为体现了科学素养力目标,而认同“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搜集利用信息”、“生活生存”、“人生规划”等能力不足10

对高中课程内容的看法,有78.2%的校长认为“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过难”,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另外,高中学生记忆性作业偏多,占84.3%,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小,不足5%;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问很少,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占19.4%。由此看出,当前的高中课程不利学生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

1.3 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事实性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技能,即使概念、原理也主要强调他们的具体定义、内容,而忽视了这些具体知识背后所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大量的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以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具体知识或简单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容为目的;课堂活动主要围绕对这些具体知识的讲解展开,一般采用教师、学生听的方式,缺乏情景的创设、问题与活动;课后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目的最终获得各种考试中的高分。很少考虑这些具体知识对以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什么价值。

样的结果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学习就是记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操作知识和概念原理知识。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每一个高中毕业生都学习了4年的化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化学习题,但是毕业后化学知识几乎全部忘掉了,即使记得,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也不会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维。这样的教学与学习不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没有帮助,也是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目标背道而驰的。

1.4 改变教学方式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

化学教学方式是在化学教师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它必须同时具备思想性和可操作性。思想性意味着教学方式要反映教师对化学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发展观等多个纬度的理解,即教学的理念;可操作性主要体现为教学方式必须包含教学设汁和实施的策略、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便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灵活、有效的运用[3]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新”实质上体现为基于对当今化学教育教学的使命和实质进行彻底反思,试图从课标研制、教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行动来达成化学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革。这势必会引起化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高中化学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能积极提出问题,从不同度设计探究的方案”,体验探究过程,并“具有根据假说进行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4]

二、在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习惯和意识,崇尚实证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批判与创新。

三、从科学态度与品德角度上看,把“善于合作与交流”作为基本要求之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化学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内容组织形式可概括为单元提示、课文、教学活动、习题、归纳与整理、附录等模块类型。

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实验探究,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不可能纯依靠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来实现,必须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方式来实现。广泛应用自主探究、问题解决、情境教学、开放教学、合作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2.1.1 突出现代教学设计的功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传统教学设计由于以教师为中心凭经验设计,经常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定位不准,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和活动,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确保课堂质量的稳定提高。

2.1.2 突出化学教学过程的价值,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

传统教学价值观以知识为本位,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现代教学价值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确保教学过程不但完成教学的继承功能(即知识的传授),而且完成教学的发展功能(即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的发展)

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2.1 理论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自觉性,并且为教学工作提供行为的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可以避免盲目性,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工作的质量,从而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提供可靠的保证。只有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才会符合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可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效。

2.2.2 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能把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按定的关系有规律的联系起来,使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成为可复印、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一般教师只要懂得相关理论,都可较迅速地实际操作,可以克服“对教学状态的描述上凭直觉,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凭个人经验”这一落后的局面,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化基础上。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是加强化学教学工作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第二,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等要素。化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在这些要素之间进行化学知识信息的传递的动态过程。现代教学设计强调师生之问的相互作用,注重调动教学系统的各要素的能动作用,使系统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素养

我国青年教师大多是通过模仿和积累来提高教学素养。现代教学设计的原理和程序的掌握为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教师的教学活动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自觉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灵活性更大(知道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做法)

,有利于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精彩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渴望上化学课,迷上化学的探究过程,乐于思考,勤于实践,接近生活、社会、科技与化学的距离。

总之,教学设计是多学科研究的内容。从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探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化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课标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新课标的实施,其实质就是回归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因为新课标理念是通过课堂中的教师得以落实,课程目标要通过课堂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变化上。能否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能否将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化学课堂的行为将决定着化学新课标改革的成败。而一种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运作,需要找到“中介”成为联系它们的环节,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联系的“中介”。

3.1 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主要要素的系统分析,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教学设计是随着人类的教学活动而发生、发展的。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设计就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理论意义上,教学设计可以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性、适应性和操作性,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归宿应该是各个学科,因此重视与学科的联系,也就是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其中,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最直接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是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的管理策略),制定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方案和形成性练习,并付诸教学实践这个层次的设计范畴是课堂教学,其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和选择或编辑现有的教学材料来完成目标,而不是发新的教学产品。只要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整个课堂层次的教学设计完成可由教师自己承担完成。

分析教学设计的概念可以看出,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和正确选择媒体、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主要步骤。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各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化学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科学教育观、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据化学教材的内容主题和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教什么,怎样教。

3.2 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

1教学设计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系统是有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某种教学观念的综合体[5]。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系统地和动态地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地把握教学活动的结构。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要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的动态情景,注重四个因素的配合与整合。具体四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

3.3 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要遵循两条原则:其一,为学而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必须有优化的内因和外因。教学系统的功能,就是为了安排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施教外因,以激发、完善、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因。这就必须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因此,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实现学生为主体而设计教学;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其二,要体现过程。就是说,教学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简化形式,教学设计过程就应体现概念、规律等基础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6]。为此按照达成教学目标的要素分析,不论其先后顺序如何,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可以用2来体现。

2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3.3.1 学习理论及其对化学教学设计的启示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正是为了促进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创立的一门学科。因此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明学习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目标确立、学习任务分析,还是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步的完成,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

3.3.2 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启示

教学设计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所以20世纪中期后建立起来的现代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影响最大,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兴起,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7]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识的生长,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形式;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取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布鲁纳主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注重直觉思维、注重内部动机、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的“发现学习",提出了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当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而且也获得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奥苏贝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建立在其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就是原有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相互作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认知结构。利用已有知识以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即只有连续不断地把新知识作为后继学习的意义学习固定点,才能使新学习的知识保持下来。为了提高学习者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加涅认为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分别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同时加涅意识到学习的复杂性,提出了“学习层级理论”或“累积学习模式”。“学习层级理论”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即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每层级学习都是以前一层级的学习结果为前提条件的,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作好准备。教师在设计教学,可以通过分析前一层次学习的结果,确立学生的内部条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

由于这些认知学习理论的同观点,对课堂教学设计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了高度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主动学习且发展较为成熟的“第一代教学设计”。

3.3.3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由于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景的结合,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介入,“第二代教学设计”始兴起。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强调以学生发展中心的学习理论,成为当今教育理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使得它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学习不是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意义构建的合作者、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该利用情景、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有效地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非常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此面向学习者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主导理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如下:

(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 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下,学习者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3)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性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成员之一,使学习者共同体的思维与智慧被个体共享,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助和支持。

(5)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资源)

(6)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3.3.4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功能、观念、内容、构架、实施与评价也发生相应的化,新课程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理念提出新的要求[8]。因为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教育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

3.3.5 教学设计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科学素养要求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与特长发展结合起来,把每位学生的发展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一)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他内在的心理特征,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把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及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新课程的教学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3.4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处理策略

3.4.1 目标处理的一般策略

(一)课程目标处理的一般策略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标。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依据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与内涵包含三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具体关系见图3)。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要确立三个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不能任意地割裂为个不同的环节;时我们又要考虑三个目标的形成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它体现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因此我们在每堂课、每个单元知识教学设计时,首先都必须体现“三维目标”的不可分割性,同时又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在每堂课的设计上又要有一个更加突出的目标问题,即每堂课的设计在三个目标中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体现出设计和教学的灵活性

3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教学目标处理的一般策略

在课堂教学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处理上必须有层次性,既要注意同一模块内目标(特别是知识目标)的层次性,又要考虑不同模块目标的层次性,不要随意拔高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教学目标是直接指导教学,对教学的活动均有准确的测量标准,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尽量要进行可操作化的处理。化学教学目标是化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在实现目标难度上进行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适当处理,使标的达成具有连续和累积性,避免“一步到位灌输"的错误思想

3.4.2 化学课教学内容设计处理的一般策略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化处理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继续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显然需要进行问题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止学生在接触到新学习的内容时,产生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困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把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

教学内容设计的生活化处理策略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STS教育是改革传统化学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STS教育理念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突出以下特点:①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正的”背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就发生在其中,从而引发它们学习的兴趣;②为学习者提供可以引发问题的背景,但是这种背景一定是学习者可以解答或回答的,或经过简单的问题解决过程就能够解答的问题;③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信的”背景,使学习者在充分信任并带有热情的基础上,去面对它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从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将高中化学中的核心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社会发展的影响事件、本地区的化学资源特色等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精心的选择和加上,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生活原型”。

教学内容设计的操作化处理策略

教学内容设计的操作化处理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1)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课程内容和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国化学教育专家刘知新先生曾将化学实验的功能概括为三方面:①具有深刻的认识论意义;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③对于培养各种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最佳途径。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实验的探究。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教学内容中内涵,结合学校条件尽量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多地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可操作的实验教学中去。

(2)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方式也往往比较单一,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性。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这种过于单一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同的教师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各其独特的见解,处理策略和方法的运用也时常千差万别,但其最为本质的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如何真正实现其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那些能通过学生活动操作方式掌握的知识,尽量地以可以调控的方式编织成一个有序的学生活动(如: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教学内容设计的结构化加工策略

化学课程教材虽然是根据知识结构特点排列,但是,教材是以静态的序列出现的,不可能充分满足学习的结构化要求。并且,知识的结构性并不等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要求,因为知识的结构性往往是根据研究结果的归属来排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排列顺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原有认知结构)了解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和整合,突显知识内容之间最有意义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当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共同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之后,才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有一定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知识也会由此而变得组块化、群集化,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4 结束语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强烈冲击着现有的中学基础教育体系。其中,课堂教学又是新课标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为了达到一定的学科学习目标,专门组织起来、旨在引起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它具有严格的程序和周密的设计,即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的最新观点与化学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具有化学个性的教学设计理念,对于当今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P15.

[2] 王磊,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知新:谈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J],化学教育,1999.3.

[4] 张听,任交奕.新课程教学没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

[5] 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6]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j].四川人学出版社,2011.

[7] 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J].山东教育山版社,2008.

[8] 毕华林,英丽,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杨孝伟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驻马店第二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文化路西段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2022023911号-1